学生故事 - 学生故事 -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费于青1寸.jpg


费于青,2016级在职制FMBA

摩根大通银行资金管理部项目经理


费于青常常跟朋友半开玩笑地诉苦:“工作了快五年了还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真心惆怅啊!”

但熟知她的朋友们都知道,她不是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永远不满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她仿佛总是在拼尽洪荒之力去折腾、去超越。她的跑友如此形容:“于青是越过了一座高山,还没歇够,心里已经惦记着下一座高山了。”

“不服输,有想法,爱折腾。”费于青觉得用这三个词来形容自己再合适不过了。



目标明确,啃下硬骨头


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学习一年后,费于青和她的不少同学都已经开始在思考未来的走向。很多同学都利用假期的时间去美国或一些欧洲国家进行短期的游学,给自己充电或是丰富履历。但在费于青看来,这样的方式太“雁过拔毛”了,并不能真正学习到什么。“我更愿意到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长期学习、接受熏陶。”而在学院的对外交流项目中,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合作的双学位项目是在国外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项目,通过两年复旦和两年格罗宁根的学习,毕业时可以拿两个学校的学历和学位证书。“既能丰富阅历学历,还节约时间,何乐而不为呢?”费于青知道自己一定要参加这个项目。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格罗宁根大学对项目申请者的要求并不低。不仅对英语成绩有极高要求,还必需在大二结束时完成在复旦四年本科70%的学分。于是,大二一年,费于青不忘仰望星空却也坚持脚踏实地。身兼学生会部长和班级干事的她在更重的学业压力下没有放弃服务同学,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费于青还要拼了命地修学分,她深信“拥有梦想并坚持践行,梦想终会实现”。循着螺旋式上升的轨迹,费于青努力从极其普通的初中零志愿考到上海最好的高中,在强手如云的高中由入学班级中等到高三稳居前三,大二结束她也顺利入选了复旦-格罗宁根双学位项目,漂洋过海前往荷兰攻读国际经济与商业专业。


450845256.jpg


到了荷兰之后,费于青又开始了大一大二“苦逼”的学习状态,因为她要在两年内完成荷兰学生三年完成的课程。格罗宁根大学是全英授课,而且学术氛围严谨,课业负担远比在复旦的时候重,但费于青不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而且啃得漂亮:她的毕业论文拿到了Grade 9,这是格罗宁根大学毕业论文的最高分。该论文也受到导师青睐,在国外学术刊物得到发表。

费于青用四年完成了正常人七年才能完成的学业,也积累了扎实的金融知识储备,毕业时,她已经拿到了来自美国、英国还有母校复旦保送研究生的offer。然而,她心里却隐约清楚,尽管在学业上取得了拔尖的成绩,自己其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她需要进入职场去了解不同金融条线的真实运作,而这份好奇心并不是读研究生能够满足的。就这样,费于青放弃了来自名校的橄榄枝,在格罗宁根大学的导师引荐下,费于青进入了德意志银行公司现金管理部工作。



会学更会玩

拒当传统意义的“学霸”


如果用“学霸”定义费于青,那未免太片面。综合能力出色的她在校时就是优秀团干部、连年奖学金获得者。到了国外,她更是秉持“work hard, play harder”的想法,挤出时间在两年里深度走完欧洲二十来个国家。不走马观花不敷衍打卡,有时遇到合适的时间和机票就一个人背着包和单反上路了。这个有情怀的90后的姑娘坚持每次一两个国家深度游,用脚步丈量世界。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她广博的见识和眼界,毕业之时,她已积累了上百张优秀摄影作品和上万字游记随笔。“欧洲两年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坐廉航、住青旅、享受做背包客的乐趣,以后可能再没有这样说走就走的时机会和心境了”。


1809986822.jpg


回国后尽管工作繁忙,白羊座骨子里的不甘平淡使她把日子过的有趣而丰富。安静时挥舞笔墨,开心时把酒言欢,压力大就选择跑步,“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的洒脱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进入高金,费于青得知亚沙挑战赛后深深被吸引,加入了学院亚沙群,也牵头组建了班级跑步群,即使八九点下班到家还坚持跑步减压,周末课后和小伙伴们来个半马也变成一种享受。“跑步本就是件无聊和痛苦的事,正是因此,人生其它那些无聊痛苦才会变得欢欣鼓舞”,费于青这样坦言。


不断靠近金融核心领域


进入德意志银行后,尽管费于青是部门最年轻的员工,但她的出色表现得到部门领导的认可和赏识。“机灵、善思考,好学、能吃苦”,这是德意志银行领导对她的评价。银行里员工们大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各有专属的业务,但费于青却不满足在一个岗位巩固,主动提出要轮岗,她希望熟悉不同的业务。

在三年中,从客户经理、信贷审核、技术运营、销售助理、产品运营,围绕现金管理业务的各个岗位费于青都实践了至少半年,她成为了唯一一个了解每个条线工作内容的员工,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工作也越来越向核心领域靠近。

但越是深入接触,费于青的困惑越是严重,她坦言:“外资银行在中国受到的管控太多,产品丰富度、客户资源与国有银行相比都没有竞争力,真正能让自己创新、挖动的东西并不多。”此时的她在德意志银行已经极其受到器重,未来职位的高度也非常可观,但她却更想追求工作内容的深度。

不久后,她收到了摩根大通银行的资金管理及贸易融资部项目经理的offer。这个岗位所在部门的同事普遍有近十年的工作经验,相比之下,费于青在职位发展高度上会有限制,工作压力也更大。“但我觉得这个部门涵盖了在德意志银行未曾接触的现金管理产品,可以给我创造出新的环境去学习。顶级美资银行的企业文化和未来发展势头和我的年纪、性格也更契合。” 

进入摩根大通不久,费于青就参与了天津分行首套美元计价跨境自动放款和集中收付款解决方案,帮助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提高了全球资金使用效率,现金流的优化也大大提高了该公司投资方案的决策效率。熟练于现有业务后,在“不安份”的特质驱使下,她索性告诉上司:“我已经不想继续做现金产品管理了。”因为此时的她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新业务条线的创建——资源管理运营部。“摩根大通银行在美国、欧洲都已经有这样的部门,让客户资源利用最大化,不仅能提高银行不同部门间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客户体验、开拓现有客户跨部门的产品丰富度,归根结底能帮助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利差不断缩小、银行间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下,提高中间业务成为发展的重点,但在亚洲这个部门却是空白的。其中,中国因为对外资银行监管严格,其处理流程是最为繁杂的,遇到的阻碍也是最多的,在总部看来,中国如果能够成功组建这个部门,将会有非凡的意义。”

正是冲着这个“非凡的意义”,费于青主动请缨,只有四年工作经验的她硬是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现在这个由她统领的部门已经有十个员工,目前运行稳定,她也成了大陆地区该部门的核心。因为她的影响,摩根大通香港、新加坡分行也借鉴大陆模式组建了这个部门。而就在接受采访前,费于青又在积极争取新的挑战:去金融市场部工作。

新信息、快节奏、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这些元素总是能够让调动费于青的肾上腺素。在别人看来,年纪轻轻的她在两个顶级外资银行的工作经历已经足够优秀。但她仍然不满意,依然觉得自己离金融核心领域不够靠近。

所以,当她因为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时,她由衷地喜欢上这个年轻、朝气、严谨、冲劲十足而又豪情壮志的学院,她由来已久的回归校园深造的想法从“读MBA”变为“读高金的MBA”。


1524048258.jpg


在外资银行的工作,让费于青“知道自己不知道”。现在,她希望通过在高金的学习,与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上升到“不知道自己知道”。而她的终极目标是,终有一日“知道自己知道”。

费于青在高金的申请书上有一段感性的话,阐释了她为什么总是拼尽洪荒之力去折腾:“我不怕挑战和困难,最怕的是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就一眼望得到二三十年后还在做什么,怕到了不惑之年因为自己曾经的患得患失而追悔莫及。”

这就是费于青,爱折腾、如小太阳一般的她将在高金积蓄能量,延续她的挑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