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2025全球EMBA委员会亚洲峰会(EMBAC Asia Summit)的圆桌讨论上,围绕“外部市场变化与课程设计的互联互动”这一主题,来自亚洲多所顶尖商学院的项目负责人共聚一堂,深度探讨AI浪潮与教育投资回报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具前瞻性与价值感的管理教育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MBA项目执行主任倪海英受邀出席,并系统介绍了高金MBA在课程体系、项目实践、生态构建上的系统性变革与实践探索。
趋势之变:回报率焦虑时代的课程再设计
“当代学生对教育回报的期望已从‘学历标签’转向‘能力跃迁’。” 倪海英在发言中直言,“今天的管理教育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技术带来的岗位重塑,另一方面是认知错配带来的‘理解门槛’——金融曾被视为商业世界的底层语言,而今在AI浪潮的裹挟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误判:认为技术可以取而代之,忽视了金融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商业决策的核心。”
她表示,面对这样的认知偏差,高金MBA没有被动等待被理解,而是主动向前一步,选择主动做减法——精简术语、重构认知、深入沟通。在招生过程中,团队每天平均花费5-6小时与潜在申请者进行“一对一深度沟通”,解释金融在技术商业化、企业融资中的价值。同时,通过 “AI+HI(人工智能 + 人类智能)” 平台整合全校资源,让学生灵活获取跨学科知识,这种创新模式成为学生选课关注的亮点。
延续发布成果:7月6日正式推出全新课程体系
本次峰会上,倪海英还特别提及,7月6日高金MBA刚刚举行了以“AI创智时代的最好投资”为主题的课程发布会,现场正式发布了高金MBA全新升级的课程体系,这也为此次峰会的探讨提供了最新的实践样本。
此次课程升级聚焦三个关键词:“AI+金融+产业”,系统构建起包括AI战略、AI通识、AI伦理、AI落地项目管理等约 15 门新增 AI 相关课程,包含八大必修模块,同时增设如“科技估值模型”、“风险共担实践”、“跨界组织治理”等交叉课程,覆盖认知、实践、治理三大维度,力图培养能在不确定中识别结构性机会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逻辑转向:不是学一门技能,而是学一种思维
“我们不仅教 AI 技术,更注重让学生理解 AI 的边界、工具整合与风险。”倪海英强调,高金不主张碎片化学习,而是基于“可迁移能力”设计课程,以认知图式为底层框架,将商业思维、跨学科语言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她特别提到在《AI在营销与领导力中的应用》一课中,学生需结合真实商业场景,分析 AI 对组织管理的重塑。
从课堂到市场:把“产业级项目”搬进课堂
除了课程结构的重构,高金更在实践层面做了深度打通。依托交大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校内资源,将教授主导的高科技创业项目纳入教学,让学生参与从概念到市场的全流程实践,包括验证市场方向、与相关科技基金、风投基金对接融资、设计合作协议等。
“我们不教你怎么去找一个已经成熟的案例分析,而是让你自己走一遍商业化路径。”倪海英补充道,“失败项目带来的认知和反思,远远超过一篇成功案例的分析。”据悉,仅2024年7月启动的9个项目中,已有2个在今年3月成功获得融资。部分项目虽未成功,但学生在 “从失败中学习” 的过程中,收获了远超课本的领导力与风险判断力。
社群即生态,AI不是技术,而是新语言
“AI教育不是一次性课程,而是一个长期生态。” 倪主任表示,为了避免“课程学完即遗忘”的学习断层,高金通过设立AI行业俱乐部、AI夏令营、AI交叉论坛等平台,推动“课程+项目+社群”三位一体,构建知识共创与同伴支持的持续成长机制。
她提到:“AI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跃升,更是一种新的语言结构和组织方式。我们希望学生毕业时,不只是具备一两个技能点,而是真正理解这个时代如何运行。”
构建能够穿越周期的能力底座
在论坛最后环节,倪海英总结道:
“最好的投资,不是追逐风口,而是构建可以穿越技术周期的能力底座。我们要培养的是能以金融杠杆撬动科技创新、具备原理认知和整合能力的‘产业组织者’。”
通过课程、项目与社群的深度协同,高金MBA正以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清晰的系统设计,回应时代的提问,也给出了属于未来商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