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风采 - 班级风采 -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5年开学第一课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中,每一次学习都是探索未知的冒险。春节假期归来,高金MBA全国班(北京)的同学们,迎来了2025金蛇新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朱宁教授来到北京中心,为同学们带来了《行为金融学》课程!



朱宁教授《行为金融学》结课留念


大家沉浸在这场酣畅淋漓的知识盛宴,3天的学习之旅,是知识的接收与传递,更是思维的激情碰撞,尽情展现了教授的谆谆教诲与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炽热追求。


作者:23PTA班委宣传部 金兴日

活动组织:23PTA韩啸宇、23PTA、24PTA班委


学界翘楚领航,课堂座无虚席

朱宁教授,在全球金融学界与业界都拥有极高声誉,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罗伯特・席勒教授。朱宁教授不仅有丰富的金融市场实战经验,深度参与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更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斐然,并著有《刚性泡沫》等畅销书籍。

本次《行为金融学》朱宁教授亲临北京授课,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100多名同学,大家早早来到教室,抢占最佳听课位置,迫不及待的开启满满3天的知识遨游。

课堂上,朱宁教授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领航者,带领同学们驶入“行为金融学”的奇妙海域。他将晦涩的理论与鲜活的金融市场案例巧妙融合,从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到金融市场的泡沫形成,每一个复杂的金融概念,在他生动的讲解下都变得清晰明了。比如在讲解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时,他列举了历史上多次投资者因过度自信而导致失败的真实案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同学暖心赞助,教授现场签书

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还有一个特别的环节,就如冬日暖阳,温暖了同学们的心!

在23PTA韩啸宇同学热心发起并参与赞助,23PTA、24PTA班委们的精心筹备下,为全班每一位同学送上开学礼物——朱宁教授撰写的《刚性泡沫》一书,并诚挚邀请教授为同学们签名留念。

课间,也有不少同学从家里带来了自己的书,请教授签名。朱宁教授微笑着,一笔一划写下寄语,每一个签名都承载着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相信这本书将成为同学们金融学习道路上的又进一步,陪伴大家攻克接下来的认知跃升。


3天行为金融遨游,展现高金课堂风采

在这3天时间里,课堂就是同学们的知识海洋,大家尽情展现着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求知热情。从课程开始,同学们便全神贯注,目光紧紧跟随着教授的讲解,笔记纸上密密麻麻记着笔记。

开学第一课的最后,23PTA、24PTA班委也为教授、助教送上了结课纪念品与感谢鲜花,一起合影、留念!在同学们满满收获与依依不舍中,《行为金融学》课程圆满落下帷幕。

最后,感谢朱宁教授的倾囊相授,感谢23PTA韩啸宇同学与23PTA、24PTA班委们组织的暖心赠书,更感谢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高金FMBA全国班(北京)的同学们将继续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高金的发展增添更加璀璨的光彩!而此时,相信大家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次上课了。


行为金融课后感,北京同学有话说

23PTA韩啸宇:

朱宁教授不仅带我们穿越了历史上各种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还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了人的心理对投资和管理的影响。如果说别的课堂教我们怎么把事情做对,那么这堂课让我们明白了怎么做才能够少犯错误!

23PTA金兴日:

2022年因为工作关系,在公司组织的“爱我定投节”启动会上第一次听到朱宁教授关于“基金定投”的分享。朱宁教授作为特邀嘉宾,深入浅出地分享自己的学术洞察,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好评。

在高金“追星成功”,3天《行为金融学》的课堂学习,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面对“盲目自信”问题上,不仅仅是个人,监管、平台与投资机构都需要共同协作,加强投资者教育,从而减少追涨杀跌,提升基民的投后体验与获得感。

24PTA廖媛媛:

上完行为金融学,结合朱宁教授的《刚性泡沫》,让我对金融市场运行有了新认识。行为金融学打破传统金融“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将心理学融入其中,揭示出投资者决策受认知偏差、情绪左右。A股市场也是如此,散户盲目跟风,追涨杀跌,监管维护稳定的举措,让投资者产生政策托底预期,加剧市场非理性波动。

可见,金融市场波动不只是经济基本面决定,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同样关键。往后投资和经济分析,要兼顾非理性因素,才能把握市场、合理决策。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无论经济如何波动,投资收益如何影响,要学会保养会开一辈子的车一样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对抗“刚性泡沫”。

23PTA李佳妮:

行为金融学,一门既包含人性研究,又分析金融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朱宁教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讲授下,除了了解了很多,也引发了之后无论对金融本身,还是对人这个“物种”本身的很多思考。万事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角度和维度去看待和分析。在抽离与投入、理性与感性之间反复,慢慢的成熟和学会自洽!

24PTA靳旭:

在学习了朱宁教授的行为金融学后,我对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有效,参与者可以及时、准确、充分、全面地掌握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但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和情绪的影响。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情绪化等心理因素,往往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价格和资产配置。

通过这门课,我认识到金融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价格波动不仅受基本面影响,也与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投资者,除了分析财务数据,还需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避免陷入常见的认知陷阱。行为金融学不仅拓宽了我的金融知识、为我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而且为公司金融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朱宁教授为每位同学的《刚性泡沫》签名留念,最后一课朱宁教授提出的保重身体健康、多学习历史等建议也让同学们受到鼓舞,纷纷与老师合影留念,期待与朱宁老师再次相会。

23PTA单颖梅:

当最后一节课的余韵在教室渐渐消散,我望着讲台上仍在耐心答疑的朱宁教授,突然意识到这周末已悄然织就了一张认知之网。行为金融学不再是教科书里晦涩的模型,而是化作一面澄明的镜子,既照见资本市场的众生相,更映出每个决策者心底的褶皱。朱教授的课堂犹如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从"损失厌恶"到"框架思维",从"过度自信"到"套利理论",每个概念都浸润着历史掌故与当下案例的温度。当讲到2008年次贷危机时,他随手拈来《大空头》中的黑色幽默;剖析比特币狂热时,又能引述郁金香泡沫的古老寓言。那些在文献中沉睡的理论,在他充满张力的讲述中化作鲜活的启示录,让我们在会心微笑中顿悟、在冷汗涔涔中自省。

这面认知之镜最锋利的光芒,恰恰对准了我们内心的认知偏差。当我用"过度自信"的标尺丈量自己过往的投资记录,那些自以为是的"精准预判"突然显露出运气眷顾的底色;当用"心理账户"理论审视生活决策,才惊觉原来我们始终在用不同的标尺丈量等值的金钱。

教授临别馈赠的三碗"鸡汤",在当下信息过载的时代尤为珍贵。"以史为鉴"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刻,而是培养穿透叙事迷雾的洞察力;"诚实面对"需要勇气撕下自我合理化的糖衣,直面决策失误的创口;而"保持健康"这个朴素的叮嘱,恰恰暗合行为金融学对认知资源有限性的深刻认知——疲惫的身心终将成为非理性滋生的温床。

朱宁教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修正投资决策的坐标,更是在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如何守护住理性思考的锚点。当我们带着这面认知之镜走向真实世界,终将明白:战胜市场或许艰难,但认识并超越自身的认知局限,才是这场修行真正的要义。

24PTA尹旭明:

作为一名非金融专业出身的投资者,虽然我已经在投资领域摸索了一段时间,但始终感觉自己的投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次有幸聆听了朱宁教授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引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思维和行为,也让我仿佛在投资的迷雾中看到了一盏明灯。“赚自己该赚的钱,不亏自己不该亏的钱”——从盲目到理性在投资过程中,我常常会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看到别人赚钱就眼红,看到市场下跌就恐慌。通过这堂课,我意识到投资心态的重要性。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被短期的涨跌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情绪化的决策而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从而导致不必要的亏损。

“过往业绩一定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评判标准”——从单一到多元作为一名非金融专业的投资者,我过去常常会过于依赖过往的业绩来选择投资产品,却忽视了市场的变化和风险。通过学习行为金融学,我了解到多元化投资策略的重要性。不同的投资产品和策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各异,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性。这让我意识到,投资不仅仅是选择一个好产品,更是要根据市场情况和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一个不能在受损时保持心态平和的人很可能采取那些结果难以接受的投机行为”——从跟风到独立思考在投资过程中,我曾因为市场的波动而产生过恐慌和焦虑,甚至在亏损时采取过一些冲动的决策,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在面对投资损失时,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只有保持冷静,才能理性分析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也意识到投资需要独立思考,不能盲目跟风。市场上的信息繁杂多样,只有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

投资之路充满挑战,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自己在投资决策方面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堂课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投资心态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去分析各种投资现象和决策。在今后的投资实践中,我会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偏差,保持冷静和客观,做出更加理性和明智的投资决策。

23PTA李阳:

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到行为金融学了,然而这次听又有了新的感悟。投资于我而言不过是数字与市场的博弈,充满了理性和逻辑的较量。这次学习后,原来那些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情感与心理偏差。

过度自信让我在市场中如履薄冰,却浑然不觉;损失厌恶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我的手脚,使我难以果断抉择;而从众效应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洪流,将我卷入了盲目的追逐之中。这些发现犹如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对自我认知的反思。

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不能急于行动,而是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更加谨慎地前行,用理性驾驭情感,让每一次的选择都比上一次更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