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下午,“影响力投资论坛暨海外参访成果展”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由邱慈观教授发起,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MBA项目组主办。禹闳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荣汉、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张大川,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分析师周艾闻等嘉宾应邀出席。影响力投资国际模块海外参访小组代表也分别进行了参访成果汇报。论坛吸引了高金在校学生、校友及行业相关人士参加,为大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影响力投资的未来属于年轻人
邱慈观 教授
邱教授指出,传统的金融与投资主要考虑2个维度,风险(risk)和收益(return),但是并未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金融与投资领域在变革中,越来越多地将“影响力”(impact)纳入到决策中来。站在时间的角度来看,投资理论与实践方面,先是有了“现代投资理论”,然后再发展出了“行为金融学”,后来又有了“双底线投资”,即把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因素纳入了投资决策。
在谈及ESG投资七大策略时,邱教授着重提到了engagement(参与互动)和impact investing(影响力投资)两大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概念的区分。一般来说,一级市场的影响力投资,我们称其为impact investing。而二级市场的影响力投资,我们称其为investing with impact,所采用的策略便是engagement。
在最后的展望及期许部分,邱教授强调,影响力投资强调的是投资的目的。只有由目的来引导工具,资金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前行。同时,邱教授也认为,影响力投资领域是个新兴领域,属于年轻人,而国际上这领域理的基金经理多在40岁以下。无论是此次海外参访交流的对象,还是接下来上台分享的嘉宾,他们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是推动影响力投资前行的重要力量。
国内实践经验分享
张大川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资管作为国内首家商业银行资管机构,在2019年3月19日成功加入PRI(负责任投资原则)。在ESG主题产品方面,华夏银行已经累计募集超过100亿元。
在权益投资方面,张大川提及,他们有些项目属于初创企业。因此在投后管理方面,他们会积极参与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完善其治理体系,优化资本结构,支持ESOP的推行等,引导公司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固收投资方面,张大川指出,银行作为该领域重要的市场参与者,以配置性投资为主,因此在投资决策方面,可以与融资方进行充分交流。华夏银行作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引导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要求其完善社会及环境方面的信息披露,鼓励其往可持续商业模式方向转型。
最后,张大川还探讨了ESG投资在国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未来仍有大家施展才能的空间。
Investor Engagement and Climate Action 100+
周艾闻 UN-PRI
在中国,ESG是近几年才成为大家的热点话题。周艾闻指出,美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相关的ESG研究,近年来所探讨的主题更是相当完备,尤以大家关心的企业ESG实践与财务回报之相关性为甚。在此,有63%的研究报告显示,企业ESG表现与财务回报之间有正相关性,另一些显示不相关,而仅有10%表明两者为负相关性。
现在PRI的签署机构超过2600家,这些机构的管理规模之和超过90万亿美元。PRI的主要签署方包括:一类是资产所有者,例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保险公司等;另一类是资产管理者,例如基金公司等。在中国,PRI的签署方已达33家,其中有1家是资产所有方,还有24家资产管理机构。
周艾闻还介绍了Climate Action 100+倡议。该倡议囊括了161家公司,是历史上最大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共同合作投资者倡议,而目的在于透过engagement策略来提升企业的ESG实践。今年是倡议执行的第二年。其中中国大陆签署方仅有3家公司。周艾闻坦承,未来的道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还需要大家一同努力,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海外参访成果汇报
各小组代表
2019年10月份,由邱教授带领,福特基金会支持的“影响力投资国际模块-教室之外”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一行40人与超过14家机构与个人进行交流学习。其分享嘉宾来自于基金会、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学术机构等。此次活动让参访的学生获益匪浅,深受鼓舞。各小组代表作了精彩的分享。
影响力投资俱乐部筹建及发展计划
杨建民、张彦魁
影响力投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样的,影响力投资的发展也不会终结于一次海外参访。参访回来之后,也有不少同学有着满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意愿让影响力投资的传播和实践能够持续下去。杨建民(17PTA)、张彦魁(18PTD)为大家介绍了高金学联影响力投资俱乐部的筹建和发展计划。
最后,以邱慈观教授在2019年7月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影响力投资是门新学问,而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时间。在实践中积累、思考与沉淀,最后才能开花结果,产生改变的力量。”
(供稿人:张旭华17P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