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 专题活动 -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郭涛.jpg

郭涛

对冲基金人才协会 常务理事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国A股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调整,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私募证券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区间内沪深300指数跌幅为29.84%,中证500指数跌幅更高达41.74%,此下跌区间内依然盈利的股票型对冲基金数量占比约30%,而整个六月份单月正收益的股票型对冲基金占比高达45%。


       对冲基金人才协会常务理事郭涛老师认为,对冲基金之所以能够在熊市或巨震中维持良好收益,在于对冲基金风险规避和放大杠杆两大特点。这位曾任海外多空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经理、全球宏观基金投研总监,在海外对冲基金高级管理岗位超过1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行业人士,对于本轮A股调整对对冲基金产生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者最主要的区别是追求盈利的来源。”他进一步解释说,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收益来自于大盘上涨带来的收益和个股的超额收益两部分,在牛市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加杠杆投资,收益巨大。


       然而,Alpha型对冲基金的盈利追求只是超额收益的那一部分,根据专业的模型,这一部分收益的特征是非常稳定,无论牛熊市,都能维持在10%~20%左右的收益。尽管在牛市时,这样的收益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并不具备吸引力,然而在熊市时,对冲基金的表现就成为了市场的亮点。


       “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所有的金融资产波动率成倍放大,而且也因为危机的不可预测性,让对冲基金这种有天然避险属性的投资工具更值得受到长期投资者重视。”郭涛老师表示,此次的“股灾”让投资者们开始关注对冲基金,也将促成对冲基金行业的真正崛起。


       相较于海外的对冲基金市场,中国显然起步较晚,2011年才出现一些对冲产品,而直到2013年才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元年”。高金梁兵教授曾指出,对冲工具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第三方服务体系尚待健全等都是中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的“硬伤”。


       对此,作为对冲基金人才协会常务理事的郭涛老师表示,中国对冲基金人才的缺口很大,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公募基金经历“奔私”的现象,但对冲基金人才相较于公募基金仍有其自身的特点。他指出,首先,对冲基金要求研究员对于行业的研究覆盖其上下游,以投PE的方式进行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一名研究员只研究一个行业,只研究十几家公司,这样的配置在公募基金是难以实现的。”其次,公募基金极少有量化型,而对冲基金对于量化人才的需求巨大。中国的对冲基金分为量化型和传统型两类,而据了解,目前国内真正做量化对冲的基金占比不足5%,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量化人才的缺乏。


       郭涛老师建议,要想进入对冲基金行业,必须了解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仅着眼于眼前的行业研究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具备对未来品种的研究能力;其次,对于这些在中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品种,它们如何在海外实现套利、交易,对这些模型要有深度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立于不败之地。”


       郭涛老师表示,行业及公司研究不能浅尝辄止,“百艺通不如一艺精”,在他看来,对冲基金行业对于人才的专业程度要求非常高,只有在某一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深刻的见解,才能在未来对冲基金行业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