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 专题活动 -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本科就读于上海交大生命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学科,硕士毕业于医药专业,却在毕业后打破了进入科研机构的预设轨迹,选择去一家台湾证券公司从事了三年的行业分析员工作。这其间因面对行业转换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也许只有朱胤老师自己可以体会。2007年他进入海通证券,做了一年的行业分析后,转入公司战略发展部,开启了继行业转换后的第二次职业角色进阶。


谈到职业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无疑当属行业和职业这两次需要魄力和信心才能完成的转换。“2004年的时候,出于家庭原因以及实现个人价值方面的考虑,我办了博士停学手续,借着医药行业的背景和行业分析师的职位转行进了金融业。”朱胤老师明白,对于从未接触过证券市场的他来说,跨界后会是一个艰难漫长的学习过程。通过一天天的自学,知识的汲取和积累逐渐给了他越来越多的能量,“当你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某个行业时,会发现它很有意思,做行业分析师能接触更开阔的行业领域,这种体验是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学术科研较难提供的。”

金融行业的游刃有余,让朱胤老师开始谋划第二次职业角色的转型,从行业分析员到战略分析师,工作性质的转变再一次成为一个挑战。“行业分析主要是给投资人提供建议,偏重服务外部客户,而战略规划是对内服务的,是对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本身做出分析并制定战略规划,这需要你对外部环境和未来可能的商业模式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对公司所在行业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做出取舍,把资源配置到更能产生效益的地方。”他认为行业分析员的经历对于做战略规划是有帮助的,但后者更看重全局观念和果断决策,这些都是需要在实际探索项目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完成提升。当被问及两次成功的转型靠的是什么时,朱胤老师表示对自我兴趣和特长的认识很关键,“选择一份感兴趣的职业,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个逐步的认识,再和具体工作结合起来,达到自己满意状态的可能性会更高,当你能得到自己和外界认可的时候,就是接近成功的时候。”


作为高金MBA的banker系列讲座的导师,朱胤老师谈到了自己对banker体系和banker必备素质的理解:“banker主要分两个体系——商行和投行,两类的工作风格差别较大,商行是做债务融资,注重稳健,投行则激进一些。两者都是需要跟客户打交道的工作,擅长人际沟通是banker最基本的素质,健谈倒不是第一需求,待人真诚,能准确了解客户所在的领域和需求,有逻辑性地将观点传达给客户并帮其解决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比较成功的banker。”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金融人才教育市场?朱胤老师通过近几年面试学生的一些经验,谈到了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当下来看,金融人才的全球视野比较重要,之前我们和境外市场是割裂的,但随着市场的开放,未来会逐步打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同时有中英文双语工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会更受欢迎。”对于想从事或者已经在金融行业的高金学生,他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无论将来选择学术机构还是金融企业,先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定一个方向,假期做一些实习可以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实际操练后再调整方向,未来的路会更加顺畅一些。”


即将参加8月22日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全球资产配置新格局”的主题讨论活动的朱胤老师在谈及这一主题时强调,近期人民币贬值、境内外利差收窄并不一定会导致投资需求的下降。“如果进行一些资金配置的调整,增加美元资产或者和美元挂钩的资产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能分担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一部分企业的海外投资反而会加快。”在主题活动上,朱胤老师将进一步就全球资产配置展开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