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辞职创业?本质上,源于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下海100多天后,秦朔曾发文袒露心声。创业至今,压力和不安始终伴随着他。有时凌晨4点多就醒了,写一篇文章最长要花20个小时,一周写两篇,每周1万多字。由于经常打字,手指开始感到不适。
7月23日,秦朔在苏州举办的“资本时代与产业升级”SAIF金融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自嘲:“没有这种精神,是要掉粉的,别人就不关注我了。”
除了坐拥几百万粉丝的自媒体“秦朔朋友圈”,秦朔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他原先甚至想以“文明+”来命名自己的公号和公司。他认为,对商业的重构,始于重新定义自己:没有网点和现金业务,能不能做银行?没有一辆车,能不能做交通?没有记者,能不能做媒体?没有送货员,能不能做快递?没有广告费,能不能做营销?
他在演说中强调:“尽管目前三驾马车和传统药方看不到出路,面临价格信号扭曲和微观主体不能自主负责等问题,但中国的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还存在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和素质性机会。我经常勉励自己的一句话是:希望永远在我们肩上,可是我们有肩膀吗?我们应该主动担起这个使命,抓住这个机会。”
商业的重构之一:
周期性机会在外部,但充满风险
“一带一路”,覆盖44亿人口,占全世界的63%,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要想在外部抓住周期性的机会,秦朔认为要将中国优势和国外红利(新兴市场人口红利和发达市场技术和品牌红利)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也充满了风险。
中国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产业链、性价比、响应客户、人力禀赋、优势产业、资本(通过并购对接国内市场)。
辞职创业一年来,秦朔去过多个国家考察和采访。他的感受是,中国国内几乎已不存在周期性的机会,但海外还有。比如印尼,有2.4亿人口,全球第四,移动互联网刚刚落地,中国的企业就可以把珠三角制造业的资源与印尼几万家零售商对接起来,迁移到互联网上,销售符合当地人需要的产品。
“商业的重构之二:
结构性机会在创新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矛盾。秦朔认为,结构性机会的关键,在创新,途径是把握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技术升级的机会,走创新驱动和高附加值之路。
具体来说,制造业的升级要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掌握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实现五化(网络化、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秦朔认为,这方面的空间还很大。比如,中国的手机在印度等市场市场占有率较高,但还停留在组装阶段,尚未掌握贴片机、屏幕、芯片等核心技术。
消费升级的空间也很大,比如衣食住行的升级,教育、医疗、游戏、娱乐等领域的兴起,内容和社群已成为新的入口,80后、90后、00后三个代际正在重建品质的标准,对个性化有很高的要求。秦朔以亲身经历举例说:“我在巴黎机场买饼干,2欧元一块,一盒54块,花了120多欧元。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只要能制作出精品,消费者是会接纳的。中国制造目前大部分还比较低端,但这也说明空间很大。”
华为提出,所有行业新的用户体验标准是ROADS,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服务自助(DIY)和社交化(Social)。秦朔认为,在ROADS时代,“互联网+”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发展为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侧重于深度垂直整合传统产业;工业互联网,侧重机器连接与机器思考。
广告、媒体、游戏、社交——这些只是“互联网+”的过去时。当下,互联网正在深度地改造物流、零售、批发分销、本地生活、金融、旅游、教育和医疗。未来,制造业、房地产、能源、装备和外贸也将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商业的重构之三:
体制性机会靠改革
秦朔认为,供给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的根本性反思。从2008年到现在,每新增1元GDP所需要增加的投资量显著上升,其中土木建筑类投资上升,2014年占比已达到2/3。
2015年底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非金融)总资产超过131万亿元,其中总负债为83.5万亿元,对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四季度,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38.14万亿元。也就是说,国企总负债大致占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3。M2(广义货币)余额到2016年末预计将达到160万亿以上,与GDP之比为2.3,而美国为0.6,欧盟为0.9,韩国为1.3,日本为1.6。
要告别负债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就必须破除一些体制性的突出矛盾。秦朔指出,国企改革、统一市场、依法监管、公平竞争等领域都大有文章可做,如改革成功能释放出巨大的动能。
“商业的重构之四:
素质性机会靠自我超越
中国的近4000家P2P网贷平台可以分为四类:民营系,上市公司系,国有系,银行系。目前,出现提现困难或跑路的P2P平台基本都是民营的,上市公司旗下的问题平台寥寥无几,银行系的平台则无一出险。
这是秦朔的DBA同学所做的开题报告,他认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有些人经常把失败归咎于外部客观原因,但有时问题恰恰出在自己身上。
每位创业者都应扪心自问: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是真正地创造了价值,还是机会主义驱动,想赚一把快钱而已?
秦朔直言:“许多公司,已经许久未有变革了,渐渐丧失了自我优化的意识。我们应回归商业的本质,用创新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不能只是用钱挣钱。我们应该追求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进行模式创新,从制造到服务,从造物到造平台,创新组织结构,开放生态。一个国家的前景,最终取决于有没有高质量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