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2014级学生吴永慧,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MBA项目学习了一年后,成功申请去MIT斯隆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MSMS)。一年过去了,吴永慧学成归来,她收获了些什么,原本希望去MIT圆的人生拼图有无成功补圆?
坐在高金的会议室,吴永慧显得比以前更精神,眼神也更多了些沉静和深遂。在这份沉静和深遂背后,她经历了怎样的一番历练呢?
2015年8月,吴永慧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北大、中山大学的另外七人一起,幸运地成为了MSMS在中国大陆招募的2015级交换生。
一到美国,自信英文不错的吴永慧还是碰到了许多人都会遇到的第一关――语言关。“到了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感觉自己交流起来还是觉得有些困难,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用英文表达,所以前一个月觉得有一点语言障碍,老是觉得表达得不太精准,不过一个月后习惯了就好了。”
语言关克服后,吴永慧就像一块海绵,沉浸在MIT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利用一切时间拼命汲取,两耳不闻窗外事,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形容也不夸张。MIT课程非常丰富,光Sloan学院就有300多门课 ,每个人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跨学位跨专业选课,从本科到博士只要感兴趣均可自由申请。吴永慧除了上来就瞄准她喜欢的《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博士的课,还另外修了两门有关IT经济学和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博士课程。教授这两门课的都是MIT非常知名的招牌教授,要求非常严格,再加上此前吴永慧在这两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功底,学起来相当吃力。
“我修这个真是纯粹自虐。博士课程的特点是阅读任务特别重,每门课都有三、四百页的观点著作要读,平均每周基本要看7篇左右的论文,每周一还要交流作业心得。IT经济学非常专业,哲学和社会学的书又非常深奥,在一起上课的人又都是这些专业的博士生,大家都那么优秀,所以感觉压力山大,每一个星期都过得特别特别的累,但是真的是好充实!”吴永慧至今回忆起来,仍一脸感叹,似乎对自己的选择也觉得不可思议。
为了尽快跟上进度,吴永慧给自己设立好目标:每一小时一定要完成多少阅读量,哪些读得不懂不透的还要再反复读,所以基本每天晚上1点之前是不可能睡觉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二学期完成论文,大部分选学课程结束,她的作息才基本恢复正常。
去MIT最初是想圆从金融到管理的知识拼图,为何又会去选这两门表面看上去与管理并不搭的艰深课程呢?面对我们的疑问,吴永慧表示:“其实这与我凡事喜欢了解最初的本质这种好奇性格有关。这些博士课程的训练内容和普通的商业MBA课程不一样,它更加探究本质的东西,讲究完整的论证。譬如IT经济学其实探索的就是将IT技术和新经济紧密结合,从本质的角度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从新经济背后了解一些最原始的存在。社会学的那门课也很有意思,从人类学的起源讲到后面的发展历史,从18世纪欧洲社会学开始讲述三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将历史、哲学还有社会学、经济一起揉到一起。这些都特别有意思。”
虽然学的过程是千般虐,学完后却是万般喜。因为要学IT经济学,逼着吴永慧学会了使用图灵机来编程,让她知道所有的程序都是由原始编码来操控运行的,它加强了其对IT技术本质的认识 ,另外也从侧面了解了IT系统对生产力的影响,IT经济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等等。另外因为每天要读大量的Paper,她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也迅速提高,从中学到的工具、模型对后来的工作也大有助益。
因为对这门课程特别兴趣,吴永慧准备的毕业论文《社交媒体与股市相关性》的选题灵感也由此触发,教授这门课程的MIT教授Erik Brynolfsson也成了她英文论文的指导老师。他对吴永慧统计社交媒体的数据,尤其她用的方法NLP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提供了很多非常专业性的意见,让吴永慧收获良多。同时吴永慧还在高金的导师库里找到了一位来自麻省大学的教授做她的中文版论文导师,这位研究情绪的专家指导她去找一些关于情绪指标的论文作参考。“高金有教统计课,我已经学了一些工具和方法,后来又在MIT学了大数据的课,现在两位导师又在统计方法、工具还有情绪指标统计分析方面都给了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我迅速成文提供了很大帮助。”
除此之外,吴永慧还选修了金融法律课、博弈论等,感觉也收获很大。“这些其实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我原来是做VC的,这种关于并购的法律课,虽然比较偏重欧美法律系,但是参考作用还是很大。博弈论主要讲的是在商业中策略的应用,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教授会教我们用博弈论的视角看整个公司或者整个经济现象,我做的项目就是滴滴打车和优步的竞争,很接地气,很有用,可以让我看透商业竞争背后的真实东西。”
看起来吴永慧学的很多很杂,但其中自有她认为的逻辑存在:“我想打通管理这一条链,就一定要管理好人,学会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一个公司怎么运营、怎么决策,这就需要懂这个社会,懂人,懂法,还要懂科技。把科技、人文和人性都弄懂了,管理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除了上面的课程,吴永慧在MIT还选修了两门Action Learning的实践课程,也让她深受启发。
一门是关于Leadership Lab的课程。除了上理论课,吴永慧还与另外三位校友一起开展Team work,实地赴西班牙为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一个月的项目服务。
另外一门是关于India Lab的实践课。在高金,吴永慧曾经参与过同一课程的China Lab部分,对该课程的操作模式、方法和内容有一定了解,此次在MIT看到,她马上报名参加了India部分,以期全面掌握这门经典课程的核心精髓。
MIT与SAIF的这门课程虽然类似,但侧重点各有不同。高金开设的China Lab重在微观实践,来自高金MF和MBA的学生主要作为Local Team,协助项目方做调查,做战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吴永慧从中收获了宝贵的项目执行经验。MIT则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需要学习一个学期,每周上两次课,教授这门课的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黄亚生,他从印度和中国的不同经济模式、地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还会邀请一些嘉宾和企业家包括中国的企业家来课堂作演讲,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宏观和微观了解两个经济体的情况。
吴永慧和分别来自美国、以色列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 ,为一家印度的高科技公司做咨询。他们每周需要和印度公司开会,还一起来到印度,利用两个星期的春假时间接触当地的企业,从而全方位、综合性地了解印度经济和社会。“将高金所学的与MIT学到的结合起来,让我对中国和印度两个最大的经济发展体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跳出中国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会比身在中国看问题更客观和透彻。”
同时,这种边做边学的学习方式让吴永慧感觉非常接地气,课堂上提供的一些工具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演练。譬如他们在项目执行中就经常操练一个团队合作的工具,在每次的Check in环节,团队成员首先用3-5分钟分享自己现在的状态和最新的收获,然后在Team Work环节,大家分别扮演创新者、跟随者、反对者和旁观者四种角色,且每次角色不同。这种换位思考的模式让大家更全面、更客观地去分析项目,寻找项目可能的漏洞和瑕疵,从而不断地优化和修正。因为觉得使用起来效果非常好,吴永慧他们还将其推荐给西班牙的项目公司使用。
正是因为在MIT的一年收获很大,打通了她从高金的专注金融到MIT的综合管理的关节,吴永慧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收获了许多,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让她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她特别感激高金:“因为有了高金这个平台,我才能接触这么多优秀的教授,才萌生了一定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因为高金这么多优秀的教授就是从那里出来的。而且在申请MIT的过程中,崔海涛和巫教授两位高金教授给我写了推荐信,也为我成功申请起到了重要助力。我相信只有起点高了,才能跳到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