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普通人似乎很遥远,但借用电影《大空头》的台词,它对你的影响,比Micheal Jordan、Ipod和Youtube三者加起来还要大。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在以超出常规的速度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市场存量已超过8700亿元,同比增长88%,基础资产类型继续呈多元化趋势,市场的流动性较以往有所提升。
资产证券化,究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创新产品?
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伊始,SAIF2010级全日制FMBA校友孙鑫就深度参与其中,可以说是ABS的“骨灰级玩家”。本期校友访谈,小编就请孙鑫校友谈谈他与ABS的那些年那些事。
华尔街有一句谚语: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与大多数“创新”一样,资产证券化也是源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开始成年,以及房地美等政府资助企业的成立,在供需两旺的推动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一级和二级市场开始繁荣起来。但问题来了:抵押贷款是金融机构的长期资产,但它们的负债是短期的,这就造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期限错配;抵押贷款的非标准化,也限制了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于是,聪明的投资银行家为金融机构量身定做了一款名为“抵押转手证券”的产品,将许多抵押贷款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资产池,发行证券,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本金和利息可作为该证券每月的本息现金流。这便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雏形。
在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走走停停”。2005年,我国启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到2008年年中发行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债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资产证券化产品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被指元凶之一,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被打断。
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2013年3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券商ABS业务转为常规。
2012年,孙鑫从SAIF毕业,进入中信证券工作,期初是在M&A(企业并购)部门。就在那时,中信证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所有SA1级和2级的员工进入一个人力资源池,不单独聚焦某个业务板块,而是支持全投行部门。
适逢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中信证券也接到了ABS项目。孙鑫回忆说:“当时大家对IPO和重组业务比较熟悉,对ABS没什么概念。项目需要抽调人,正好我在SAIF学习时接触过这项业务,知道它是比较高精尖的产品,也比较感兴趣,从此就与ABS结缘了。”
幸运的是,中信证券内部经历过05到08年资产证券化第一轮试点的“老员工”一直还在,ABS团队的建制也一直保留着,这在国内投行是十分罕见的。
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元年,孙鑫就参与了第一批项目。这一年,他接触了5个项目,落地的有3个,其中包括首批的两单租赁业务。到2014年,已接触过近20个ABS项目。据他回忆:“从2014年往前看,中信证券在ABS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可以说最大和最新的ABS业务都是中信做的。”
在孙鑫看来,做ABS业务“有点类似”做债券,两者的共同点是需要了解客户的融资需求,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和收益率的细微波动都十分敏感,也就是说对一二级市场都要有所了解。
尽管在中国市场上ABS呈现出类债券的特点,但孙鑫的体会是前者需要对不同类别的基础资产有更加充分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其风险和特征,并在交易结构上有所反应。比如,同样是收费权ABS项目,路桥的收费权和物业费的收费权就完全不同;同样是高速公路的收费权,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项目又有所区别。
自2014年开始,ABS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2014年和2015年两年共发行各类产品超9000亿元,是前9年发行总量的6倍多,市场规模较2013年末增长了13倍。
随着市场的蓬勃发展,孙鑫认为ABS产品的投资者群体已越来越成熟。最初给投资人推介ABS时,投资人会将主体的信用与资产的信用混同,认为主体信用好,资产的信用自然好,尽管理论上说,ABS产品作为以资产现金流为信用基础的产品,与以主体信用为基础的债券是不同的。
但市场发展到这个阶段,投资人已经能有效区分主体的信用与资产的信用,也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资产,进一步地在同一大类的ABS产品里,能辨别出好与不好。套用一个流行词,ABS市场的“金线”正慢慢形成。
“对我而言,ABS是一个入口,它背后连接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FICC(Fix Income Currencies & Commodities,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和商品期货)市场。这个市场的业务种类,参与其中的玩家的玩法,都有待我更为深入地去挖掘。”孙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根据中债登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场存量已经达到8784.83亿元,同比增长88%,尤其是企业ABS在上半年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了信贷ABS。可以预见,资产证券化市场很快将迈入“万亿俱乐部”。不过,与债市几十万亿规模的存量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空间还相当大。
展望未来,孙鑫认为:“ABS产品其实嫁接了两头:资产和资金。本质上说,任何一款ABS产品都是一张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包,右边是负债,ABS产品将右边进行重构,从而使得成本最优化。按照这个结构去理解,我认为未来ABS市场会朝两个方向发展。”
从资产端看,在行业尚处婴儿期时,市场参与者普遍抱持着“所有现金流都能证券化”这一比较粗浅的理解。未来,资产端会进一步细分,各个类别的基础资产都会出现“专才”。简单来说,就是资产端会越做越深。
比如,就消费金融这一基础资产类别而言,去年9月15日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完毕,基础资产为“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这是首个基于互联网个人消费金融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今年8月初,蚂蚁花呗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项目于上交所挂牌。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也不甘落后,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在今年1月成功发行了6.6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信贷ABS,这是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首单资产证券化产品。
再比如,在不动产领域,中信证券在2014年就发起了“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国内首单股权类REITs,孙鑫当时也参与其中。去年末,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发行了69.6亿元的R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首只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公积金证券化产品。
在经济下行期,对于不良资产,无论是银行和实体企业都存在化解的需求,因此从去年起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渐起。上半年,中国银行“中誉2016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招商银行“和萃2016年第一期、第二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陆续发行,标志着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8年后的重启。值得一提的是,后者是首单以零售类不良贷款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
再从资金端来看,前期由于投资人对ABS产品的理解尚不深入,持有到期类的占比较多。但孙鑫认为:“未来ABS会向资管和销售交易的方向发展,它是全生命周期的业务,ABS产品的二级市场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ABS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投资品,能帮助投资人构建套利的工具,即便是持有到期也可以做一些结构化的安排。目前,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ABS将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