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 - 学生故事 -
2020年,是个奇幻的年份,也是个奇迹的年份。

 
那一年,一场疫情席卷了全世界,世界格局从此发生了巨变,盛极几个世纪的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崛起中的中国却乘此机会扶摇直上,睥睨千里。
 
那一年,我三十岁,做了两件改变人生的大事,步入婚姻和就读高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前者让我有了坚强的后盾,无惧风雨;后者让我有了锐利的长矛,所向披靡。
 
回想起来,现在距决定报考高金,过去整一年的时间。
 
再过十年,我希望把下面这个故事自豪地告诉我的孩子。
 
我与高金的故事,从2019年展开,在2020年兴起。

石赫.jpg
石 赫
2020级在职制MBA(PTE班)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争议解决部律师


01

初识高金


也许是特别的缘分,毕业后租住的第一处地方离高金只有不到500米,健身路上经过只觉得是个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高级干部学院。
 
一次偶然,当时的女友(现在的老婆)告诉我在某学校有一场金融MBA的宣讲活动,我抱着凑热闹的的心态去旁听了一下,但听下来并没有让我产生立马去读的感觉。
 
但出来一趟也不是全无收获,反而让我与女友的感情升了温,确定关系后望夫成龙的她给我推荐了另外一家商学院——交大高金。
 
因为有交大情结,我决定一试。


 

02

决定报考

 
我自恃读过很多心理学的书,没那么容易被洗脑,但听完宣讲会后,我彻底被“洗脑”了。
 
宣讲会上,老师没有夸自家商学院有多厉害,而是全程在说高金的课程,对每个学生严格到苛刻的培养方式,以及对每个学生精准的培养定位——
 
“让他们能够运用金融视角,成为改变周围、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力量。”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商学院,严格不失活泼,低调不失奢华。
 
选择高金的动机很简单,可能我骨子里是个“投机分子”,因为一部电影《大空头》对金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好工作后又做跟金融相关的诉讼工作,一直想有个系统学习金融的机会,而且我也很期待结识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
 

宣讲会后,我感到高金是我未来十年成长中最好的助力。


 

03

面试

 

入学需要经过两关考核,面试+笔试。
 
面试是一场30分钟的presentation和问答,如果能过C线(优秀),之后的笔试只要通过国家线就能被录取,因此面试是整个备考过程最重要的一环。
 
但并不宽松的录取比例,再加上我的非金融背景,当时的我其实很慌。
 
只有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一个月里我要在备考系统填好面试申请材料,找到两位行业大佬给我写推荐信,再把presentation演练的滚瓜烂熟。
 
面试申请材料一共五个问题,工作介绍、同事对个人特点评价、职业规划、如何处理学业和工作的矛盾、兴趣爱好。材料是申请的第一步,我前后改了5稿,修改的重点是突出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在案例中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推荐信我发动了朋友圈最厉害的人脉,我要特别感谢Andy,帮我找到了一位重量级的推荐人。
 
重头戏是30分钟的个人陈述和面试官问答,决定能否拿到优秀。我参加了三次一对一的模拟面试,每次都是一次从头到脚的诊断,从ppt上的内容,到要呈现的形式,再到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
 
过程中最大的感悟是,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简历可视化”,全程都要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与高金的匹配:
 
“我为什么要读高金,高金能给我带来什么,我能给高金带来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参加了两次宣讲会,寻找与高金的契合点,从高金的课程、教授、活动、俱乐部,逐一与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建立联系。
 
两次宣讲会后我对高金的挑人标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用招生老师的话说:谦虚的态度、严谨的同时要有创新性、突破性,还有为人处世的态度。
 
面试准备要特别感谢我太太,她掐着表,听我一遍遍讲,提了很多意见,几十遍练习下来,这场presentation已成为我的肌肉记忆。
 
面试那天下着雨,我换上新买的西装和皮鞋,奔赴战场。
 
现场三位面试官,一位高金老师,一位企业老总,还有一位高金校友。
 
不出意外,老师提了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问题,紧张之余我耍了个聪明,把话题都引到自己最熟悉的法律领域。
 
面试突然变成了一场普法,但我始终没忘记强调我与金融、与高金的关联,以及我对高金的憧憬。
 
出面试成绩那天,焦急等待了很久,终于收到拟录取邮件,兴奋中夹杂着些许平静,毕竟后面还有场笔试。

 

04

笔试

 

笔试一共四门,逻辑、数学、写作、英语。
 
按理说过了C线笔试可以划水,但为了拿奖学金,还是想搏一搏。
 
MBA的英语考试大概是六级的难度,仗着底子还不错,几乎没复习英语,只是背了几篇作文模板,这给我节省了不少时间。
 
数学是高中数学的难度,但因为时间隔得太久,还得从头学起,数学真没啥好办法,就是不停的刷题。
 
逻辑这一科本应是我这个法律人的强项,而且我大学逻辑还考到了班级前十,但发现MBA考试中的逻辑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还有逻辑题经常题干就要读个2分钟,把我搞得云里雾里,所以逻辑没啥好办法,七分靠运气,三分靠打拼。
 
最后重点说说写作,是所有科目里我觉得最难的一门。
 
写作共两篇,第一篇是析错题,挑出给定文章中的逻辑错误;第二篇是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自己命题写作。
 
两篇写作的难点还是在于逻辑,还有考场上的时间真的不够用,想考高分只能多动笔、多修改。
 
回想那段备考的时间,周末都是在培训班度过,上班通勤路上看课程视频,下班回家还要刷题。
 
一共参加了三次模拟考试,一模两篇作文没来得及写,考了166分,按这个分数国家线都过不了;二模逻辑没做完,考了182分;三模才第一次做完所有的题目,过了200分,但拿奖学金要考到240分。
 
正式考试在偏远的交大闵行校区,相较之前读书时考试都是组团前往,这次多少有些孤身奋战的感觉。
 
一天考试下来,最大的感觉还是综合卷的时间不够用,蒙了很多道逻辑题。
 
三月份出了笔试成绩,205分,不高不低,基本符合我的预期,但我还是怪自己的数学选择题错的太多。

 

05

录取

 
这是我的第二次考研,与上次相比,这次拉锯的时间更长,从单维的专业能力考察变成多维的综合素质考察,而且工作之后再考研,心态与在学校考研也大不相同。
 
昨天收到了高金的录取通知书,把我的思绪拉回到十年前那个为高考租住的小屋,那个挑灯夜读的少年,在床头刻下几个字:一定要考上上海交通大学!
 
虽然高考未能如愿,但小城少年依然来到了上海,十年间从一个举目无亲的异乡客,到有了很多知心的朋友和同事,还有一份自己十分热爱的律师事业。
 
而立之年的他在上海成家立业,十年前的交大梦也得以实现。
 
一切恍然如梦,停下来细细品味,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总是令人心驰神怡。
 

站在而立之年的路口往前望,我感到自己无比幸运,所有想做的事几乎都做到了;往后展望,我感到前途有无限的可能,有压力,但也是动力。

 

最后用一句吴晓波的话来勉励自己,也勉励身边正在为梦想而努力的朋友们:

 

“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